红细胞沉降率技术的创新与废弃

    红细胞沉降率(ESR)是一项传统而又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古老的实验技术。自瑞典医师 Fabraeus[1]1921年首创以来,手工原始的Westergren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修改很少。ESR除改革了对魏氏法外,还有新的自动化动力学测定,ESR由于方法的创新而出现新的生命力,同时也提高了其临床价值。 但同时在参考值变动及解释实验结果方面也带来新的问题。IFCC-IUPAC文件中对ESR的重新定义为“血液沉降的长度”,因此,以往方法仅测定红细胞在固定时间(通常 60min)下沉的mm数,而其结果必须考虑红细胞沉降的动力学变化,为此,国际血液学会(ICSH)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在其印发的文件中做出说明[2-6]。

  1. 建立新的 ESR 方法与原始魏氏法比较:⑴参考方法;⑵标准方法;⑶选择性临床应用方法。其方法:⑴采用 200mm 两端开放的魏氏血沉管充盈未稀释的 EDTA 全血(红细胞压积为 0.35 或低于 0.35);⑵ 采用末端开放式玻璃或塑料管并强调内径为 2.55mm。 ⑶相同取不稀释 EDTA 抗凝全血;⑷为实验室常规应用方法,其实验结果应与采用末端开放式玻璃或塑料管内径完全一致。
  2. 拟订评价实验室常规方法并限定其误差范围。
  3. 应在质量控制中加入 ESR 对照标本,NCCLS 文件中也列表提出 ESR 实验室创新技术改革的目的是:⑴为保证实验室操作者自身安全,采用自动或封闭系统代替开放采血法。⑵建立完善的技术操作自动化流程,以节约人力资源。⑶要使实验方法能更广泛、 快速在临床中应用。 近年来,ESR 改进的重点放在不是读固定时间的 结果,而是选择不同时间间隔的报告形式。加入参考标本对照实验结果,强调用 EDTA 不稀释抗凝血代替 枸橼酸钠,认为有多种优点,如增加标本的稳定性, 不致因抗凝血与血液比例影响实验结果;EDTA 血在建立血液工作站时可测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网织红细胞及白细胞分类等多项测定等。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作者就用EDTA代替枸橼酸钠的实验报道。难以理解的是,ESR的革新技术具有重复性好、保证实验室安全、方法可靠、准确性高的优点,但为什么新的技术方法不能替代或淘汰陈旧而古老的手工方法呢?ESR是一个应废弃的方法吗?从循证医学观点溯源,1999~2002 年止,有关ESR文献达 1094 篇,但有关探讨实验室技术的仅为 10 篇,这说明对技术的探讨的待进一步深入。有关血沉的临床应用,已在风湿病诊断中广泛证实。有报道,正常动脉炎在短时间内发生率仅在 0.2%,而仅有 4.0%的动脉炎患者血沉<30 mm。观 察发现,多发性肌炎ESR及疼痛密切相关,为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标志物。除风湿病外,近年临床还观察到在镰状细胞贫血、骨髓炎在诊断上也有价值。而且ESR 对脑卒中及急性冠状动脉炎的病程进展也有参考价值,还可预测死亡率。并可评估是否因炎症所致血小板破坏及血栓形成。因此,从临床的角度看,ESR不是一项应废弃的实验方法[7,8]。

    在看到 ESR 有用方面的同时,还必须提出不应在健康人检查中滥用此方法,对炎症反应存在更敏感的动态 C-反应蛋白测定方法,对红细胞沉降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,ESR 受贫血其他因素的影响。要提供临床可靠、准确、快速的实验结果,并降低成本。作者推荐应用 ESR 自动动力学测定系统与 ICSH 参考方法对比。今后的任务要选用结果更可信,并能在实验间可比的方法;建立可靠的参考范围;在临床中合理应用,动态检测并与临床紧密结合,更好地发挥 ESR 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。

 

参 考 文 献

  1. Fahraeus R. The suspension stability of the blood . Acta Med Scand,1921,55:1-7.
  2. International Committen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. commendations for measurement of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le. J Clin Pathol,1993,46:198-203.
  3. Reference and selected procedures for the eryhrocyte sedimentation rale (ESR) test; approvedstandard, 4th ed .H2-A4. Wayne, PA: Nccls,2000.
  4. Happe MR,Battafarano DF , Dooley DP, et al. Validation of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( ESR ) analyzer using the westergren ESR method in pation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conditions. Am J Clin Pathol , 2002,118: 14-7.
  5. Plebani M, De Toni S, Sanzari MC,et al. The TEST l automated system: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. Am J Clin pathol,1998, 110L;334-340.
  6. Piva E, Sanzari MC ,Servidio G ,Plebani M. Length ofsedimentation reaction in undiluted blood (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): variation with sex and age and reference limits. Clin Chem Lad Med,2001,39:451-454.
  7. Piva E, Fassina P, Plenbani M . Determination of the lenth of sedimentation reaction (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) in non-anticoagulated blood with the Microtest l .Clin Chem Lab Med,2002,40:713-717.
  8. Plebani M, Piva E. V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: use of fresh blood for quality control. Am J Clin Pathol, 2002,117:624-626.

华鑫科技